李世民打完窦建德、王世充,功劳巨大,他当时拥有一堆官爵,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一年后又立功,加拜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还在登基称帝前短暂的兼任过中书令。这么多职务对李世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咱们还要从李世民官爵的晋升演变过程说起。
太原起兵的时候,唐国公李渊开大将军府,自称大将军。28岁的李建成被封为陇西郡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军。同时,18岁的李世民被封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当时李渊手里有起义军三万多人,留下小部分守军,让15岁的李元吉镇守太原郡城晋阳,除了李渊的贴身警卫部队,其余兵马一分为二,李建成、李世民各统一半,两人从职权上来看势均力敌。但是,唐朝以左为尊,此时,李世民的地位比李建成略次一点儿。
攻克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元义宁。12岁的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被封为唐王世子,并允许李建成开府自置僚属。李世民则被封为光禄大夫、唐国内史,爵位由敦煌郡公进封为秦国公,食邑万户。这时候,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差距骤然加大,李渊从唐国公晋升为唐王,李建成就是法定的下一任唐王,是爵位级别上,李世民是比“王”低一等的“公”。
义宁二年,李建成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十万兵马向东扩张领土,伺机夺取洛阳。李世民被任命为右元帅,改封为赵国公,随李建成出征。战斗失利,四月返回长安,返回途中在一个叫“三王陵”的地方埋伏,大败隋将段达,隋恭帝杨侑封李建成为尚书令,对李世民没有特别的表彰。
宇文化及在扬州江都宫兵变,隋炀帝被杀。两个月后,13岁的隋恭帝杨侑让位给李渊,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任命李世民接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由公爵升为王爵,但是李建成已经是法定的下一任皇帝了。尚书令是宰相之一,而且是正二品,是文官系统里掌握实权的最高级别,内史省的长官内史令和门下省的长官纳言都是三品官。李世民这个尚书令看上去官儿很大,但是他经常外出打仗,就相当于名义上的国务院总理,日常工作落在了尚书右仆射裴寂身上。隋唐有“十六卫”,李世民担任的右翊卫大将军,就是卫戍京城的十六名军队首长之一,是武官中的三品官儿,每“卫”的首长主要工作是管理所辖将士的兵籍和日常训练,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到了战时,由皇帝临时委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武德元年,李渊当上皇帝不久,薛举进犯长安西部地区,李世民被任命为西讨元帅,加官雍州牧。中国古代九州之一雍州,一般是指今天陕西省中部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州牧是地方官儿当中的一把手,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比当时的郡守厉害,当然也比现在的省委书记权力大很多。到了东汉末年,因为很多州牧都成了割据政权,所以后来的皇帝把州牧改称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唐宋时期,只有首都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且以亲王充任者,还被称为“州牧”。李世民这个雍州牧听起来是很有实权的一个大官,长安城是首都,连首都也在雍州的管辖范围内,看上去管辖的地盘很大,其实,当时唐朝的国土面积很小,除了长安城周围的部分关中地区就只有起兵的大本营山西,给李世民封雍州牧时,很多地盘都在敌人手上,薛举、李轨、梁师都,哪个都不好惹,他想当雍州牧先得自己去打地盘。
浅水原一战,李世民一举击败薛举、薛仁杲父子,夺取陇西,除去唐朝西面的最大的威胁势力。胜利后,这个“雍州牧”有点名至实归的味道了,李世民晋升为右武候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右武候大将军跟刚才咱们说过的右翊卫大将军一样,也是三品武官。太尉是一品高官,李渊沿用隋朝旧制,当时的一品官职有六种,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一品高官都是虚职,皇帝作为加衔,用来封赏功劳巨大的臣属。太师、太傅、太保、没有授予任何人,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李世民这个国防部长只是名义上的领导,皇帝李渊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使持节”这种官儿就是持有皇帝赐予的信物,可以代行皇权的人,在隋唐时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加衔。我们重点说“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对李世民有什么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分裂和叛乱频发,需要建立管辖范围和权力都很大的地方行政机构,用来应对各种问题。于是朝廷便仿照“尚书台”在地方设置“行尚书台”,简称“行台”,主要用来作为尚书台长官在地方上的办公室。
北魏孝文帝让权臣尔朱荣建立北道大行台,成为“大行台”设立的开端,后来北齐的实际创建者高欢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都是“大行台”的最高长官。“大行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大行台”的机构设置与朝廷中央的尚书台几乎一样,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下面也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等官职,统揽军政权力极大,等于“另立中央”。
正因为权力过大,“大行台”对朝廷集中统一领导构成严重的威胁,后来北周便在地方上推行“总管制”来逐步替代“行台制”。隋朝与唐朝初年,一般只有皇子才能在地方上建立“大行台”,而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属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了。“陕东道大行台”不仅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还由身为尚书令的李世民自行挑选、任命下属官员,皇帝李渊只是象征性的看看任命文件并盖章签发。
按照规划,“陕东道大行台”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几乎整个黄河以东的中原地区,最初治所则设在“蒲州”,也就是说李世民担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跟他当“雍州牧”的时候一样,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在李世民任职的地盘上割据一方,想堂堂正正的当“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得自己去抢地盘。这就好比解放前,上海市委书记是地下党,实际统治上海市的是国民党,李世民这位当时的“中原局书记”也不容易。
武德二年正月,李世民又升任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历史上有很多描写凉州的诗词,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陆游的“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凉州地处边界,下辖今天的青海省北部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甘肃省中部地区,当地民风剽悍,治所在今天武威,武威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李世民任凉州总管的时候,凉州被李轨割据一方,李渊的目的还是派他去打仗,但是李世民没有在平定凉州的过程中立功。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个人叫安修仁,他是李轨手下亲信,安修仁的哥哥安兴贵被李渊从长安派往武威,安兴贵招抚李轨失败后发动了兵变,李渊派李建成前往原州接应,割据一方的凉州并入大唐版图。
刘文静案发生后,蠢猪裴寂出兵山西被宋金刚追的抱头鼠窜,李世民收复山西后,又被李渊加官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管辖汉中、巴蜀等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益州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和战争,成为十分富庶的地区。李世民兼管“益州道”,其实工作重心还放在“陕东道”
武德四年,俘虏窦建德,拿下王世充后,李世民被加官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户至三万。因为李世民已经是一品的太尉了,再往上升官儿没有门路,所以李渊才专门为李世民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相当于最厉害的大元帅,或者说是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皇帝仍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还不算,又让李世民兼任司徒,司徒类似于现在主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首长,李世民等于又多了一个虚职。秦王的爵位没有变,多赏了一些零花钱,收税人口从一万户增加到三万户。最实惠的还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随着战争的胜利,“陕东道大行台”的治所迁往洛阳,凭借地理优势,特别是利用隋炀帝修好的大运河,“陕东道大行台”能影响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的广大地区,有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个职务,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掌握在李世民的手里。
武德是四年后,李世民那么多的兼职,是名副其实的二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李世民的威望,特别是在军队中的威望已经超过皇帝李渊,更是远超未来的皇帝李建成。他建立的功勋越高,皇帝对他的猜忌就越重,未来的皇帝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资治通鉴》上说:“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因为有皇权的存在,李世民干的工作是出力不讨好的,出力越多,干的越好,领导越不放心,下一任领导更不放心。李世民当然什么都明白,他也有雄心,他会怎么做,下几集我们还会细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