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百科

首页 历史知识

梁武帝是哪个朝代的 中国唯一的菩萨皇帝

一些历史学者对梁武帝的历史评价不太友好,说他荒淫无度,后来又因为过度祟信佛教而导致亡国。那么,历史真相究竟是如何?

梁武帝是晋之后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三个王朝“梁”的开国皇帝,姓萧名衍,字叔达,今江苏常州人。据传萧衍为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之后,父亲是前朝“齐”的高官。由此萧衍靠着如此优越的家庭背景,很早便出仕为官,且一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然而萧衍并不因为是出自官宦世家而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完全是靠自身的努力才获得成功。

公元495年,北方的魏孝文帝出兵数十万攻打南齐,齐明帝萧鸾派兵迎击,将领中有萧衍。当双方大军在义阳相遇时,因为北魏兵强马壮,人数也远远超过南齐军队,因而大多南齐将领都是畏惧不敢应战。此时萧衍站了出来,自愿为前部先锋,当夜便趁着夜色带了少量部队赶到距离敌营只有数里的山上到处插旗。待到天亮,北魏军看见山上满是齐军旗帜,以为进了齐军伏圈,顿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趁此机会,齐军士气大增,向北魏大举进攻。而此时萧衍早率所部绕到敌军营后包抄,使得北魏军腹背受敌,最终大败而逃。

因此役立下赫赫战功,此后萧衍更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最后官至雍州刺史。后齐明帝死,其子萧宝卷继立。萧宝卷不仅荒淫无道,还听信小人谗言,诛杀了许多父皇一朝的大臣,其中便有萧衍的兄长。这就致使南齐政权内部人心惶惶动荡不安,使得朝野极大不满,于是萧衍趁势起兵,杀萧宝卷,立明帝另一儿子萧宝融为帝。数年后,萧衍又逼萧宝融禅位于自己,改国号梁,为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

那么,这位梁武帝,究竟有何魄力,能将南梁统治如此之久呢?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相继出现了数十个政权,而这些政权之所以换来换去,大多是靠篡位实现。刀光剑影中,君臣与父子、兄弟之间的礼数已经荡然无存,导致之前的儒家忠孝观念支离破碎。此后到了宋、齐年间,宗室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展开的互相残杀,也让孝悌的观念在皇族中摇摇欲坠。梁武帝登上皇位之初,这个社会就处在这样一种动荡和混乱之中。

时局的动荡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而佛教的教义便是对人间的救赎,这对于人们是很有吸引力。针对此种情况,即位不久的梁武帝便深谋远虑地下令修建了很多寺庙,他要利用宣场佛教的光明,来达到他统治的目的。最后证明,梁武帝利用祟尚佛教,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较果。

在梁武帝下令修建的众多寺庙中,有两座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寺院梁武帝都是以父母的名义建立。大爱敬寺宛若天宫一样,里面供养着上千名僧人,而大智度寺也是修造得宏伟宽敞,有七层的宝塔,房屋无数,其间花木葱容,有五百尼姑不时讲诵。寺院建成后,梁武帝为父母举行了盛大法事,而且在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亲自祭拜。另外他还作了一个赋,也就是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他之所以建这些寺院,是要表达他对父母深切的思念等等。这样的孝行,不仅感动了身边大臣,也震撼了全国百姓。然而这仅仅只是梁武帝的目的之一,在他心里并不是要让萧梁单纯的变为佛国,他只想借此达到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重振儒学。

这条消息无疑是给寒门子弟吹来阵阵春风。梁武帝要在建康城多处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并且提供其生活费用,只要通过考试就给官做。很快各个五经馆就招收到数百名之多的学生。五经馆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经设置的学校,由当时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分别负责授课,传以学子儒家经典。不久后,像这样的学校又在全国各州郡四处设立。

梁武帝因何如此大举动?因为他觉得以儒治国,光靠佛教肯定是不行,佛教只是起到一个启动的作用,真正恢复儒家治国,最终还是要依靠儒教。所以紧接着,梁武帝又把学校开到皇宫里,名为国子学,让众皇子、宗室、王侯,都来学习儒家经典,还时常充当授课老师。另外梁武帝从朝代更迭、权力纷争中,还深切感受到礼的重要性,为此他又下诏建立一个强大的制礼班子,制定一个能够以为永准的礼制。

为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梁武帝在对儒家礼仪制度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在对佛教的戒律进行着规范。这个班子由高僧、佛学专家和一些官员组成,任务主要是编撰“在家受菩萨戒”,核心内容就是要遵守戒律、做善事、一切为了众生等等。

梁武帝在倡导以上种种的同时,他自已又是怎么做的呢?据史料记载,梁武帝在他的生活中,切实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便起床批阅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手都冻裂了也不改这一习惯。同时他也很节俭,时常穿的是布衣,帽子戴烂了也舍不得换,盖的棉被也是旧得不行,并且坚持素食,一天只一顿。至今的僧人素食这一独特现象,就源自一千多年前梁武帝所倡导的吃素理念。当年梁武帝为了修养心性,曾撰写了“断酒肉文”,下诏所有佛教徒断绝酒肉。在他的堆动下,逐渐形成了汉家僧人吃素的独特传统。

梁武帝以身行戒,加速了“在家受菩萨戒”的进程,同时也成了一个真正的菩萨戒皇帝,时人称皇帝菩萨。梁武帝推祟菩萨戒,就是要让社会各阶层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恶事,要行善,这样才能切实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而在佛儒的不断融合中,儒家思想随着佛教的发扬光大,慢慢在老百姓的心里得到潜移默化,“礼”也由此得以恢复传承。

在文化方面,梁武帝也是很注重。因为出自名门世家,萧衍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又特别的机敏好学,天资聪慧,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与同时的范云、沈约、谢脁等著名文人被时人称之为“八友”。萧衍后来做了皇帝,仍然是手不释卷,常常秉烛苦读,著有《孔子正言》等儒学理论二百余卷。同时还下诏命人编修了六百卷《通史》。在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皇帝带动下,社会也开始紧跟着对文化的祟尚,开创了繁荣的文化局面。加上之前不懈努力倡导的儒学及佛教,南梁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好转,经济也得到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慢慢安定,民众生话日渐富足。

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并非虚假的借以为统治服务,他自已也完全达到了虔诚入迷的状态,甚至曾经4次遁入空门“舍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南朝佛教的盛况。然而据史料记载,光是在梁武帝时期的南梁,就有寺庙近三千所,杜牧的诗仅仅只是个比喻而已。梁武帝光在京城建康所建的佛寺就超过了5百所,其中有一座最大的寺庙是梁武帝在公元527年,在皇宫旁为自已所建,名为同泰寺。这座寺庙有一处宝塔高达9层,大小殿堂十余间,庙内共铸金像十座银像十座,都比真人大3倍,看上去威严壮丽。

同泰寺建成后,梁武帝专为其举行盛大典礼,却令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他却自此于寺中舍身。“舍身”和出家为僧人并不一样,并不是入庙为和尚,而是把自已捐献给寺庙,为寺院服务,做一些如同下人的杂役。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后,住的是破屋烂床,干着粗累的活,对此却毫无怨言。这就令人不解了,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非要舍身寺庙,梁武帝到底图的什么呢?其实梁武帝晚年沉醉于佛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家事。梁武帝一生有7儿8女,据史料记载,梁武帝萧衍在推翻齐帝萧宝卷做了皇帝后,同时占有了萧宝卷的后宫,在他7个儿子中有萧综和萧绎都为原后宫妃子所生,其中萧综被传为前帝萧宝卷的遗腹子。为此萧综心怀异心,在征北魏时弃军叛逃,致使梁军大败。萧综叛逃入魏后,最终死在北魏。除了此事以外,他的兄弟以及其他子女,也出现了一些令梁武帝痛心疾首的事情。

梁武帝治理国家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家事方面,他却是屡受打击。也许他觉得是自已修行不够,才招至家族的不幸,所以便来到寺院舍身为奴,忏悔自已的罪过。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呀,到寺庙散心几天是可以的,长此以往国政岂不乱套?然而在大臣们苦苦相劝下,梁武帝仍是不肯回宫,为此大臣们只好用重金把他赎回。可是回来不久,他又再次去庙中“舍身”,前后一共四次,这样赎他的钱竟达四亿万钱。这么多钱从何而来?还不是国库而来。国库钱从何而来?还不是来自民间,这无疑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梁武帝四次“舍身”寺庙期间,自此至终朝中都没有出现什么比如大臣篡权或者叛乱等不轨的事情,可见梁武帝以儒治国取得的成功。

然而最终问题还是出现了,但根本与梁武帝的舍身无关,也许冥冥中历史就是如此安排。在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寺庙期间,他接受了北魏人侯景的来投。侯景原为东魏凶悍大将,为人阴险狡诈毫无信义,曾在东北魏作乱一方。对于这种不受欢迎的人,朝中很多大臣力谏梁武帝不要接受。其实侯景之所以投奔南梁,目的是想依靠梁的国力帮他夺回大权,而梁武帝也是另有打算,想依靠侯景完成他统一北方的夙愿。然而在一片佛光之下的萧梁,此时因为老百姓大量地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冲击,国力早已日渐贫弱。但统一南北的强烈心愿,使梁武帝误判了当时的形势,从而冒然决定和东魏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侄子萧渊明被东魏所俘。最后双方议和,东魏以归还萧渊明为条件,要求南梁赶走侯景。

然而大臣们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非常注重亲情的梁武帝最后还是答应了东魏的要求,决定把候景赶出南梁。无奈之下,侯景只好起兵反叛。由于根本就没有事先防范,南梁军仓促应战,却是节节败退,侯景很快便攻进建康城,却不料梁武帝正气闲神定的正在等着他。

梁武帝心静如水地问:“你从军这么久,不累吗?”侯景万没有想到即将就要失去皇帝宝座的梁武帝竟然还能如神色自若,倒是被震摄住了,吓得汗流浃背,不知该如何回答。梁武帝又问:“你是哪里人?敢跑到这里来!”向来凶残成性的侯景一听,赶忙向梁武帝跪下扣头不已。

退出宫后,侯景对人说:“吾身百战,从无所惧,今见萧公,令人震畏,此诚天威不可犯乎?吾不敢复见也。”

所以后来,候景面对这样一个威严有加、神圣有余、菩萨式的皇帝,根本不敢杀害,只能是将其软禁于宫中。

梁武帝失去自已打造了多年的江山,然而在他手里获得新生的儒家思想,却没有失去,而是为后人所接受并发扬光大。公元549年五月初二,因侯景断绝衣食供结,两个月都没有进食的梁武帝坐化在自已的宫殿,终年八十六岁。

历史是一面镜子,梁武帝曾用这面镜子汲取前朝的教训,取得治国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政权之所以兴,之所以亡。而他自身的亡国,又是出何原因,引人深思。千古身后事,自有人评说,这些身后事,梁武帝无从知道,也许,他也不想知道。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知否百科 琼ICP备2023007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