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百科

首页 历史知识

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栩栩如生,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受何影响?

服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一直在这个体系中占据其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历史数千年,服饰文化伴随着中国历史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到今天使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由于国学的兴起,汉服热也随之不断升温,不管是汉服复兴还是以汉文化为元素的服装设计,都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从中国服饰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唐、宋两个朝代是中国传统服饰服制的规定和风格确立阶段,特别是宋朝,尽管当时与辽、金两政权对峙,但未像魏晋那样发生民族大迁徙。

所以宋代的确是保留了比较多的汉文化传统包括服饰传统风格,而且归纳、提炼之后,又有所升华,为明代的服饰文化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宋朝服饰是汉文化服饰的典型代表。

晋祠彩塑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圣母殿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仍然大放异彩,尤其是圣母殿中的彩塑人物,承载了宋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每一尊彩塑像都有着与真人相接近的人体比例关系。

衣纹随身体的摆动而呈现出的转折关系也被表现得妙不可言,一尊尊彩塑像神色各异,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似乎能够探听到他们之间正在发生的故事。俨然是一个北宋宫廷生活的小缩影。

一、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的历史背景

最早可在《水经注》中找到关于晋祠的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距今至少已有1500余年。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修葺和扩建,晋祠已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以及民间诸神在内的神祠,并且所含地上文物包括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古木等众多品类,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重要文物景区。

众所周知,晋祠中的雕塑是晋祠内地上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晋祠内都能找得到,品类繁杂,有泥塑、石雕、木雕、铁铸,等等。

然而存放有在雕塑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晋祠彩塑的圣母殿是晋祠中的“国宝级”建筑,据考记得知,圣母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并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修葺。

原是供奉唐叔虞的殿堂,宋天圣年间改奉圣母于此,遂成为奉祀武王皇后、唐叔虞母亲邑姜的殿堂,也是现存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左呼善利泉,右应难老泉,坐西朝东,独居中轴线后部,冠于全祠。

大殿内分为三个区域,中间一个部分为圣母所在的神龛,左右两部分为侍女和宦官所在区域,在大殿之内,完整地保存着43尊彩绘泥塑,整齐的罗列在圣母神龛两侧,显得井然有序。

晋祠在北齐“大气楼观,穿筑池塘”时,早已是一方名胜了。圣根据圣母座后的墨书题记考知,圣母殿内的这组雕塑应完成于元祐二年之前。

大殿之内共有彩塑像43尊,据研究得知,除圣母左右两尊为明代补塑之外,其余皆是北宋原物,在这43尊彩塑像之内,有宦官像5尊,站在前列,女官像4尊,散布在侍女群中,还有侍女像33尊。

根据记载,圣母殿中的这组侍女群像是根据真实的北宋宫廷人物而塑造,彩塑人物的塑造手法在风格上完全打破了以神为主的思想束缚,大胆采用了现实传神的艺术手法,是中国百余座历宗教神化向民族化和世俗化的演变的代表作之一。

特点就是:写实、传神,每一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人物所营造出来的宫廷场景和氛围恰如北宋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特别是这些塑像的大小比例如真人一般,不仅姿态自然,衣服饰物的转折变化更是自然,是北宋工匠的高超技艺的完美阐释。圣母殿中的彩塑人物是根据北宋后宫的六尚制,即尚官、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来塑造,我们不仅能从他们的人物服饰,也能从他们手中所持的器物能够依稀地分辨出他们的年龄身份。

他们年纪或长或少,一个个个性鲜明,表情自然,再加上与真人大小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他们的身上,似有一个个故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二、复杂的政治环境:重文抑武的政治措施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开国,共计一百六十余年,历经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九个皇帝。

宋开始于五代十国之后,在五代十国后期,政治动荡,战争纷乱,宋太宗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于公元960年建立赵宋王朝,结束了唐以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继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唐朝之后又一个了不起的大一统帝国。

建国初期,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没有停止过,自建立北宋王朝半世纪以来,宋太祖、太宗不断向南征战欲夺回在晋时失去的燕云十六州,并且还多次征伐契丹等国家,致使整个国家处于动荡局面,整个社会也一直处于积弱的状况中。

开国时的征战一直持续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灭掉了十国的最后一国北汉,才得以结束晚唐以来长达多年的割据战乱,国家才开始逐渐减少征战,政治趋向稳定。

半个多世纪的连续征战需要大量的军粮,百姓们不堪重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积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鼓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并且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扩大科举考试,提拔文人当政。

早在宋太祖时就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政治举措,他鼓励臣民们人生苦短,应该及时享乐,多种田买地建宅,为子孙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他甚至鼓励臣民饮酒作乐,其实就是默许了这种享乐思想和奢侈的生活方式。

《宋史·食货志》载:太祖兴,削平诸国,除藩镇留州之法,而粟帛钱币咸聚王畿;严守令劝农之条,而稻、梁、桑、枲务尽地力。至于太宗,国用殷实,轻赋薄敛之制,日与群臣讲求而行之。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神宗欲伸中国之威,革前代之弊,王安石之流进售其强兵富国之术,而青苗、保甲之令行,民始罹其害矣。

哲宗元祜更化,斯民稍望休息;绍圣而后,章惇倡绍述之谋,秕政复作。徽宗既立,蔡京为丰亨豫大之言,苛政暴敛,以济多欲,自速祸败。

统治者把政治重心放在加强中央集权上面,利用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大力推崇礼制,对礼制的重视达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程度,从各个方面,不仅是朝堂立法,节日礼制,服饰制度都进行三番五次的修改,延续了整个宋王朝,对各种繁文缛节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根据《舆服制》和《礼仪制》的记载中得知,宋代的官府制度是最为繁缛复杂的。

另一方面,国力鼎盛的唐朝末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导致汉人思想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伦常大坏,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宋朝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在治理国家时认识到了恢复礼法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时期对礼法的追求到了一种严苛的程度,提倡恢复儒学的地位,所以,宋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之政策,意图重振礼纲。

这都让文人治国成为宋朝立国的基本国策。在宋朝,考中状元是一种无上荣耀的事情,有宋人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云,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说明重文轻武的思想已成为了整个社会普遍的观点。

然而这种以文治国的政治制度也将服装礼制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服装上也提倡恢复古制,对于服饰制度的规定更是改了又改。随之出现的一大批文人雅士的穿衣风范也成为了整个社会争相效仿的典范,将整体服装风格带入一种儒雅、朴素的审美风潮之中。

三、复杂的民族关系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并建立了北宋王朝,从建国后直到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的灭亡,经历了320年。这北宋期间,民族关系复杂,多个政权共存。

首先,两宋政权虽然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大多都以和议的政策收场。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有三次“和议”活动:辽宋“和议”、北宋和西夏“和议”、南宋和金的“和议”。

这些议和政策的出现是由于两宋统治者的享乐腐败思想而造成。这样的金钱输出使宋王朝国力亏空,统治者不得不加快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和议活动为宋王朝带来的是王朝内部的和平稳定,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宋王朝经济科技的发展,也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实力最大的有这三个政权:第一,由汉人建立的宋王朝;第二,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国;第三,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第四,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其它小的还有白族在南方建立的大理国,党项在西北方建立的西夏国。

各民族间由于领土与主权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厮杀和战斗,民族文化也出现了激烈的碰撞。

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及地理环境等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服饰文化也大不相同,在上层建筑进行为了主权而展开的厮杀之外,民族已经开始了相融合,他们开始互相借鉴学习对方的服饰文化,并对自己的服饰进行改良,这就是当时所说的“服妖”现象。

第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虽然不同政权的统治者们一边为了领土与主权进行厮杀,但另一边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期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日益加强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知否百科 琼ICP备2023007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