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红包也叫压岁钱,每到春节时长辈要用红包袋装入一定数额的钱币,送给未成年晚辈,表示祝愿和好运给了他们。这是众所皆知的传统风俗。但如果有人要问春节红包起源于什么时候?如何演变至今,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次如果有人再问起,你就是专家了。
说春节红包的起源,我们要从它的另一个名称“压岁钱”说起。这个“岁”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压它?弄清楚后就能知道春节红包的由来了。
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小妖,在除夕夜等小孩睡熟时,用手去摸几下小孩的额头。被“祟”摸过的孩子立马发烧说胡话,等退烧后变成傻子。大人们都很害怕,每到这一晚都点亮灯火守在孩子身边,不敢睡觉。这叫“守祟”。
有一年除夕,一对夫妻在这一晚用八枚铜子和他们的孩子玩。玩到孩子累了,就用红纸把八枚铜钱包好,放在孩子枕头边。半夜孩子睡熟的时候,这只叫“祟”的小妖,伸手去摸孩子的额头,忽然孩子的枕边发出金光闪闪的亮光,把“祟”吓得落荒而逃。
这件事情传开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学这对夫妻的做法,孩子们都平安顺利。
有人说,这八枚铜钱是八仙的化身,专门来人间保护孩子的。
“压祟钱”就这样代代相传。因“祟”与“岁”谐音,传着传着就演变成“压岁钱”。现代叫法“春节红包”。
另一种说法压岁钱起源于汉代,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更加靠谱,但没上面的说法生动易记。
汉代的压岁钱叫“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佩戴品。正面铸有“去殃除凶”、“千秋万岁”等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龟蛇”、“星斗”等图案,供人佩戴避邪。
但不管哪种说法成立。到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的。到民国时期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纸币做压岁钱,寓意好运连连、连连高升。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普通家庭的小孩春节时大概能拿到几元的压岁钱。到了九十年代,孩子们拿到几百元的压岁钱已经不稀罕了。
孩子们最幸福的是现在这个年代。到了春节,一个孩子都能收到长辈给的几千到几万的红包,真的太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