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百科

首页 生活常识

分封制的作用和特点(分封真的会威胁皇权吗)

前言

分封作为一种政体兴盛于商、周两代,而后世王朝也多通过这种方式来赏赐功臣,收服敌方,安抚四夷,稳定政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分封引起的变乱也不在少数,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变等。很多历史学者会认为,分封诸王、建立藩国是对皇权的分化,会威胁到中央王朝的统治,但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分封带来的弊端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那么分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又从何时成为皇权的威胁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一、兴盛千年,分封制为周朝带来八百年国祚

分封制诞生于商朝而兴起于周朝,这种通过分封诸侯国来拱卫中央王朝的统治方式相对早期的部落联盟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分封以周礼为精神衣钵,华夏在理念上真正的归于一统,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另外,周朝在施行分封的具体措施上也充分体现了捍卫王权的目的,史载西周的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显然,统治者想通过王室宗亲来加强对各方的统治。并且,周天子还将与王室关系密切的臣属封在地处要冲的方位,如封姬奭于燕,代周天子管理北方;封姜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代周天子管理东方。通过这种方式,周朝初步完成了对四方的统治规划,并且还平定了前商贵族武庚的叛乱,巩固了政权。随着政局的稳定,盛世便出现了,成康之治为各方称颂,周天子的威望远播四夷,海内归心,周朝的疆域也因此扩大了许多。

周朝的分封

后来由于周天子施政的过失,使得周王室与诸侯国间出现了矛盾,天子的权威衰减,更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得各国对周天子的认可骤降,这才导致了犬戎的入侵,宗庙的崩坏。这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大不如前,可是在广大的疆域内,各国早已接受以周礼为思想核心的中原文化,且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都不具备短时间内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的实力,于是,无论是攻伐战守,还是称霸一方,都需要得到王室的认可,此时周天子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在实力的平衡与对抗间存在着,就这样,分封制为周朝延续了数百年的国祚,要不是后来秦国异军突起,或许周朝会存在的更久。

二、废除分封,秦朝的郡县制略显不合时宜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罢黜百家思想,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在思想和行动上极力追求天下一统。而对于分封,秦始皇并不想继续实行,于是举行朝议,讨论政体的建设。《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各国初定,燕、齐等国故地与都城相距甚远,应该分封皇室子弟到其地建国,以巩固对当地的统治。可是当时还是廷尉的李斯却站出来说,周天子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可是后来却逐渐疏远,相互攻伐,再加上其他诸侯作乱,周天子无力制止,才使得周朝的统治分崩离析,现在,海内一统,应该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统一管辖,不应该重新分封。秦始皇也认为,分封诸国是祸乱四起的根源,于是认可了李斯的建议。可是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实行郡县制在当时并不合时宜。

秦朝郡县

首先,虽然当时秦统一了六国,但是六国遗留的贵族却大量潜存于故土,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兴故国,这无疑对秦的统治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像博浪沙事件,张良行刺秦始皇的行为其实就是当时六国旧贵族意欲复国的一种反应。可是由于郡县制的实行,统治力量不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得到集中,各地郡守并不一定都心向朝廷,与皇帝的关系也不像宗室功臣那样密切,使得变乱兴起时,各地郡守各怀私心,不能全力平叛,使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到处烽烟四起,秦朝的统治便分崩离析。后来,项羽复兴楚国,分封了大量六国的旧贵族,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安抚,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六国旧贵族势力仍很强大。

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使政令归于统一,这种方式在表面上很有进步意义,可是在当时却有很大缺陷。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兵戈不息,导致天下怨声载道,人言秦法暴虐,对此心怀不满。可是大家都知道,秦法源自于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制度保障,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且战国时代,兵戈四起,秦国不到千万的人口都可以维持近百万的常备军,为何到了天下一统,四方归附之时,曾经先进的法度就骤然变成了严酷的刑律,而同样是通过征发而组建的军队、差役,为何先前百姓积极踊跃,后来却怨声四起呢?这只能说一地的法度适合一地的情况,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许强力的秦法适合管理彪悍的秦人,却不适于管理山东六国的百姓。可是政令一统使得当地的郡守不能因地制宜的调整法度,使得秦法逐渐变成百姓眼里的恶法,再加上当时的通信不发达,各地与中央的联系不畅,使得朝廷不能及时的调整政策,从而导致民怨四起,祸乱丛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郡县制在这种情况下变得不合时宜。

所以,郡县制的实行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无疑是有着很大进步意义的,可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骤然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并没有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反而导致的天下分崩,使得秦朝十数载就走到了尽头。

三、汉高祖大封诸王,七国之乱让统治者改变看法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分封了很多宗室子弟为王,建立藩国,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常备军队,并具有管理辖区内的财政,民生等权力,且藩国大多位于边疆,朝廷派遣官员出任藩国的国相,一方面协助藩王管理国政,另一方面也起到监视藩王行为的作用。并且,朝廷在中央的辖区和各藩国的辖境内分别设置郡县管理地方,所以,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同时存在的,这样做的目的同样是希望利用宗室的力量维护汉朝的统治。另外,为了安抚功臣及归顺的将领,刘邦也封了一些异姓王,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这些人有的是能征惯战的宿将,有的是从项羽一方投奔刘邦的降臣,还有一些是原来六国贵族的后裔,他们大多是为形势所迫而归顺刘邦,所以天下统一后,这些人也都是各怀心思,对朝廷并不十分忠心,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异姓王叛乱和汉高祖诛戮功臣,有人说这主要是因为刘邦本人心胸狭隘,其实他也是出于无奈。在剪除了异姓王势力后,汉高祖便不再封异姓为王,于是与群臣斩白马盟誓,从此以后不是刘氏宗亲不能封王,不是功臣不能封侯,如有异姓为王者,天下共诛之。

异姓王分封

可以说,白马盟誓的意义巨大,它使得汉朝封敕臣属爵位有了道义和法理上的依据,后来诸吕作乱,陈平和周勃就是利用白马盟誓的遗训获得了军权,平定了吕氏之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作为汉室宗亲的同姓诸王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当时在朝中为官的朱虚侯刘章事先得到了诸吕要作乱的消息,便派人暗中告知兄长齐王刘襄,让他在外起兵策应,自己则协助陈平与周勃平叛。可以说如果没有刘氏诸王的协助,平叛也不会如此顺利。从此,异姓称王割据反叛朝廷的事件便很少出现了,汉朝的政局初步的稳定下来,于是朝廷大兴黄老之道,与民休养生息,继之而来的就是持续四十余年的文景之治,一时间天下承平,百姓富足,盛世再现。可是,太平日久,变乱重生,分封诸王的弊端便逐渐显现了。

汉景帝时期各藩国形势

汉景帝时期,藩王的势力十分强大甚至超过了中央王朝,据史料记载,汉初共设立六十郡,其中在藩国境内的有四十余郡,朝廷直辖的只有十五郡,可见当时藩王的实力之强,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更有像吴国这样的大国,本身实力雄厚,财力更是超过朝廷,吴王刘濞“即山铸钱 ,煮海为盐 ”,手握十数万雄兵坐断东南,俨然成了一方天子。且早年,刘濞的儿子就死在汉景帝手中,有此杀子之仇,刘濞始终在暗中窥视朝中动向,联结各方势力,准备推翻景帝,取而代之。其他诸王,如楚王刘戊,胶西王刘昂也多有不法行为,他们自视都是刘姓子孙,不服从汉景帝的管理,暗中联合,不按时进贡,严重威胁汉朝中央的统治。于是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开始削藩。可是,诸王早已骄纵无度,岂肯受朝廷任意摆布,于是七国之乱爆发,数十万叛军精锐直取中原,幸赖梁王刘武的坚守和太尉周亚夫的神勇,汉朝中央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便平定了叛乱。可是,经此变故,朝廷对藩王再无信任,于是各种形式的削藩开始实行,汉武帝时期,朝廷实行推恩令,让藩王将辖地给子孙共享,使得原来强大的藩国变成一个个小的藩国,且各藩国的兵权大多为国相掌握,从此诸王再无当年吴楚那样叱咤风云的实力,到了东汉时期,诸王只能在封地安享富贵,再也无力左右朝局了。

七国之乱

结语

分封曾作为中央王朝管理地方的制度,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周礼等道统被破坏,严格的等级制度没有了思想保障,再加上太平日久,地方藩国实力的上升,使得原本为拱卫朝廷封敕的藩国反而成了中央王朝的威胁,而藩王本身也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野心膨胀,反叛朝廷时有发生,使得分封逐渐不再适于王朝的集权统治。同时也是因为周礼的崩坏,原来因其产生的等级和旧贵族不复存在,权力不再需要分散到各阶层之间,分封诸王逐渐从一种管理制度演变成富贵荣耀的象征,且随着儒学的兴起,大一统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郡县制的建立使得朝廷可以直接管辖各地,在加强的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顺应了海内一统,天下大同的趋势,使得这种制度逐渐取代原有的分封制成为了后世王朝管理地方的主要行政制度。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知否百科 琼ICP备2023007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