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百科

首页 生活常识

诚信的名言警句(中华传统美德 | 诚信)

精神内涵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为人之德的核心,不仅本身是一种道德操守,也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诚信的格言。如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说,“民无信不立”;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其他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讲的都是诚信,提倡的也都是诚信。“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或诚实无欺,在古代影响很大。《礼记·中庸》特别强调诚,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指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意思是说,“诚”是天的运行法则,人就应当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人们尊重天道,顺应天道,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使天然的德性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宋代程颢、程颐通过多个方面论证,提出如果“不以诚”事之,就会弃忠丧德、损人败事。所谓的“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守诺言,就是要求人们不管处于何种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使其言行与之符合。“信”被奉为治国、用人、交友、修身的道德准则之一。孔子是极力主张人要诚信的,他反复教 导弟子要“谨而信”“笃信好学”“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传统诚信大致有这样几层含意:一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特别是要说到做到;二是守约,作过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三是表里一致,不自欺,不欺人,内心纯正;四是不忘旧,牢记过去的许诺;五是信守诺言,不朝三暮四。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是立身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自古以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讲诚信的感人故事。如,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还有曾子守信杀猪、晏殊请求换考题、韩信奉千金以漂母……这些故事像一颗颗钻石,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亮。

诚信美德历久弥新。立足时代背景,审视今天的“诚信”,社会的发展赋予了“诚信”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职业人,要敬业尽责,增强事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精益求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重合同、重信誉,以信立业,平等竞争,童叟无欺。历经时代的变迁,诚信美德由传统走向现代,不仅传承着以往的基本道德要求,也蕴含着当前的时代精神,通过规约个人行为,促进着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彰显着独特的道德力量。今天,随着信义哥、油条哥、良心秤、傻子粮油等一批诚实守信模范涌现,诚信美德一次次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撼。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在一些人那里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有的人欺上 瞒下、弄虚作假,有的人假冒伪劣、短斤少两,有的人抄袭剽窃、欺世盗名。

培养诚信的公民,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不仅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公民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积极践行诚信美德:一是要坚持身体力行,坚持从我做起,以自身诚信促进社会诚信;二是要有诚信监督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特别是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自觉监督。要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之风,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讲诚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诚信就是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圈里圈外一个样。另一方面,要严把干部选拔任用“诚信关口”,善于发现讲诚信的“老实人”,并且把他们选拔到党和人民要求的位置上,“不让老实正派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把诚信贯穿到干部培养、考察、使用、考核各个环节,在党员干部中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风气。

美德故事

季札挂剑徐君墓

春秋时季札挂剑徐君墓,使其诚信高风传颂千古。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发生在今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现有“五体十三碑”等文物留世。

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他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巧,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之后,回来一定要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礼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过世了。季礼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威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礼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知否百科 琼ICP备2023007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