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动物冬眠应该都是到天气冷了之后,吃饱了就睡,一觉睡到天昏地暗,怎么踹都踹不醒,更有不少人希望到冬天的时候自己也能活的像只熊一样,一睡睡几个月,舒舒服服的过冬。
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对,也不对——到底怎么回事呢?
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天气得以生存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但看似很容易理解的冬眠,事实上,竟然分为三种,你猜对了吗?
第一种——冷血动物
冷血动物是“变温动物”的俗称,他们的体内并没有体温调节系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就像冬天开车需要预热一样,冷血动物在做一些激烈反应前同样要升高自己的体温,确保能够“快准狠”。
常见的有昆虫震动翅膀温暖飞行的肌肉,鳄鱼没事就会去岸边晒太阳,平时懒洋洋,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热量,恒温动物与之相比不断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实在是太奢侈。
当冬季来临,温度下降后,它们的代谢就会大幅降低,于是就钻到地底开始进入休眠状态。就拿林蛙来说,漫长的自然选择令他们进化出了特殊的抗旱能力,随着温度降低其体内开始逐渐结冰,这些冰会将林蛙的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并且其体内的尿素逐渐积累,这些物质都是优秀的自然防冻剂,来防止体内结冰率过高并且维持细胞的渗透性收缩。
它们平均能忍受-16℃以上的气温,的只要身体中的水分结冰率维持在65%以下,来年的春天又是一条好汉~
第二种——小型哺乳动物
鼠类、蝙蝠、獾类、貂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基本的都属于这个范围了,它们最主要的特点是,体温虽然都会降低,但一般不会低于零度。
虽然呼吸频率、代谢等活动都会大幅降低,但依然还有心跳,并且大部分会在冬眠期间周期性苏醒,换换姿势,吃吃喝喝,再拉拉,然后再度陷入沉睡。
随着冬季的推移,他们的苏醒周期也会动态变化,并且体温逐渐升高。但即便如此,在它们睡觉时还是很“沉”,触摸、噪音甚至移动都不会醒过来,也因此它们冬眠的巢穴都极其隐蔽,很难被发现,这样也就不用担心被觅食者吃掉了。
第三种——大型哺乳动物
这里就到了前文说的熊了,它们大部分冬眠的洞穴都不深,有的甚至半露天,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底气冬眠都这么嚣张呢?
原因就在它们的两大护身法宝上
熊在冬眠时,体温维持在31℃左右
这有什么用呢?那意味着不需要预热就可以很快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这也是极少有狼群敢攻击冬眠熊的重要原因,皮还没咬破人家大块头就醒了,再反被团灭,这样多亏~
肌肉力量下降很少,骨骼强度也基本不变
几个月的时间,在不吃不喝,不排便,更不运动的情况下,如果是人类,先抛开能不能死亡的问题,光是在床上躺着就必然导致肌肉严重萎缩,骨质疏松严重,就算能站起来,还没走一步骨头就裂了。而熊,则能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保持绝对的强壮,在哺乳动物中,这样的生命力已经不能用夸张来形容了。
同时熊体内堆积的尿素和胆固醇这些对人类来说致命的东西也都是小意思,其体内胆汁酸可以自动溶解体内的结石,并且尿素也被回收分解合成新的蛋白质,生存和自然之间维持着完美的平衡。